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行业动态 » 正文

特色产业助振兴—— 麻江县坝芒乡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助农增收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3-12-28  浏览次数:983
核心提示:  近日,记者走进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食用菌基地,只见一辆辆装满菌棒的三轮车穿梭在田间,村民们正忙着卸车、搬运、分拣、摆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。这
   近日,记者走进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食用菌基地,只见一辆辆装满菌棒的三轮车穿梭在田间,村民们正忙着卸车、搬运、分拣、摆放……现场一派繁忙景象。这是坝芒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“ 菜篮子 ” 基地的一个缩影。

  说起坝芒乡的特色产业发展,坝河村村民黄桂香最有发言权。18年前,黄桂香到浙江宁波打工,看到当地百姓在田里种植蔬菜,年收入远远高于种粮食。于是她返回家乡,带领几个姐妹一起“折腾”种蔬菜,第一年人均年收入超万元。“万元户”当时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别提让人多羡慕。第二年,村里15户村民找到黄桂香,争相加入她的蔬菜种植队伍。“那些年创业太难了,缺乏种植经验就找技术员帮忙,没有销路就四处奔波找渠道,有过零收获,也睡过大街,就为找到采购商……”黄桂香说,当年她和几个姐妹,每天天不亮就挑着蔬菜赶早班车到凯里、都匀等地去卖,下午回到村里又准备第二天的菜,这样的场景重复了很多年,才找到相对固定的商家。这些年,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,在黄桂香等种植大户的带动下,坝芒乡70%的农户都投入到蔬菜种植产业队伍中。“没有各界支持的时候,我们都不放弃,何况是现在时代这么好。只要我会的种植技术、病虫害防治、日常管理、销售渠道,都会分享给乡亲们,因为市场我们已经跑出来了,经验我们也学会了,大家富才是富。”面向未来,黄桂香信心满满。如今,乡亲们都学会了蔬菜种植,黄桂香又手把手教村里的一些乡亲们、残疾人发展草莓种植和辣椒加工产业,让他们成了新型职业农民。同时,她还开发了田园旅游观光采摘、草莓酒酿等项目,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,年收入达150万元。每年解决地方劳动力临时务工60余人,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40余万元。

  (资料图)今年,黄桂香又试种起“水果瓜子”等高海拔经济作物。“每个人都有梦想,而我的梦想就是在这高海拔山村里想尽一切办法,找到适合我们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,带着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。”她希望不久后,能为乡亲们开辟新的致富路。乡村振兴,人才是关键。在坝芒乡,像黄桂香这样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。近年来,该乡以“党建引领、产业聚合”为思路,推动水城、坝河、栗木三村抱团发展,建立劳务、冷链、人才、市场、技术共享机制,初步实现了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、集约规模化发展,推动产业发展由分散化向集约化、由微小化向规模化发展,鼓励引导党员致富能手、乡土人才等带头发展家庭经济,实现村有主导产业、户有增收项目,不断激活产业发展的 “ 一池春水”。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,水城村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,充分结合实际,探索了“能人引领、自主经营、群众承包和分产统销”的经营模式,通过党组织引领,人才与人才抱团,由过去的“单打独斗”向现在的“抱团发展”蜕变。“今年,水城—坝河坝区发展架材蔬菜 5000 余亩,引进 4 家蔬菜企业、26 户种植大户,大家抱团发展,收益不错。”水城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永军说,村里种植红菜薹的杨勇就是村里抱团致富的受益者代表。“以前种菜拿来吃,现在种菜拿来赚钱。我家今年种了 80 多亩的蔬菜,收入应该在50 万元左右,还不错,下一步想再扩大规模,带着乡亲们多赚点钱。”杨勇开心地说,基地的田土都是村委会帮助协调流转,种植和管护期间,乡里、县里的农技人员也不定期到现场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,种出来的蔬菜,客商也直接到基地收购。如今,在村里种菜不再是复杂事,而是一件开心的事。

  (资料图)目前,水城、坝河、栗木三村联合建成5600亩蔬菜产业基地,亩均产值超2万元,产值突破1亿元,推动村集体经济村均增收50余万元。2023年,坝芒乡全年完成蔬菜复合种植32590亩,引进种植蔬菜50亩以上的主体(大户)26个,带动全乡发展商品蔬菜种植面积5088亩,坝区蔬菜基地年亩均产值超2万元、产值突破1亿元,坝区基地年新增劳务工资超1500万元。(备注:1亩=0.0667公顷)黔东南州融媒中心记者 余天英 摄影报道

 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